新网师一周观察(83)| 陕北榆林调研记事
作者 | 郭小琴
审核 | 刘悦
编辑 | 杨茜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齐飞,
乘风,
驾云,
齐归。
——里尔克《啊,别分离》
2021年5月17日
按照新网师院务会的工作安排,我赴陕西省榆林市调研新网师学员的学习情况。
从西安到榆林五个小时的动车上,我第n次读朱永新老师2009年出版的《新教育》,时而抬起头看看窗外那延绵不断的黄土坡。
书里的内容每读一次都让我对新教育的敬意与理解增加几分。使我由一开始的理念认可到当下的全身心投入其中。我确实是被新教育领着走上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实践与探索之路。
不知怎么,进入视野的黄土坡和黄土坡上自然生长出来的绿,还有那农民用心血赋予这黄土地的绿庄稼,竟让我情不由衷地拦腰哼出一句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咱们的队伍势力壮”歌词。意识到唱出声了,赶紧环顾周围,庆幸带着口罩。
因为按照事先安排,下午要在榆林中学和新网师的同学们座谈,榆林中学的李老师和办公室马主任前来接站。上车后我随口问坐在旁边的李老师“您是新网师学员吗?”她说“去年因为小孩哺乳期,我没有参加这个培训,但老师们说这个培训是真能学到东西,争取今年参加”。
思考一:培训?
在新网师学习不是常态意义上的培训。
我从2018年走进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从选修郝晓东老师讲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这门学科开始学习。从那时起,我就把自己当作了学生。记得入学时,我是由衷的欢喜,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我上学了》。我自豪地认为,我的本人成分又可以成为学生。
参加工作至今,四十年的时间里,我参加过无数的培训。这些培训都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集中一个主题的学习。学习之后可以拿到结业证、继续教育证、学习课时证等。这些证,证明着我学习过。但与在新网师当学生的学习截然不同。或许是因为经历了常规培训之后有着与新网师深度学习对比,所以对李老师随口说出的把新网师学习当作培训有着过分的敏感。同时也意识到,我们的新网师学员之所以没有沉浸在课堂上、课本中、作业中,之所以想着新网师的学习与结业证书、评模选优职称晋升直接挂钩是没有把新网师当作学校,没有把自己当作学生。
新网师从2009年创建伊始强调的就是学习的品质。品质对每个学员来说就是对自己所选学科始终保持一种敏锐状态。所谓敏锐就是意味着在学习的过程中聆听、模仿、借鉴、改进、创新……人很容易复制自己,但品质意味着持续不断地反思自己和改进自己。郝晓东老师常说,在新网师的学习不是逛公园而是登山,在新网师沉浸式学习后,所有的付出都会有收获,而那些常态意义上的名利所得只是付出之后额外的奖赏,新网师学员通过学习,真正应该收获的是“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老师们在新网师注册学习它不叫培训而是上学。新网师是学校不是培训机构。即使在下个新学期年要更名为“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它也是学习中心,不是培训中心。
下午四点,榆林中学行政楼二楼会议室陆陆续续走进二十余名年轻老师。我知道他们就是我的同学,亲切感自然而生,交流也就自然畅通。他们述说着在新网师学习的收获,提及到《王子微课》《玩游戏,学数学》《人间词话》《发展心理学》等课程讲师的敬业与实力,他们也倾吐着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困难。
太让人羡慕了,这么年轻就由学校号召加入新网师,并为主动报名者支付每天三角三年三百的学习费用,走上专业阅读、专业学习的专业成长之路,真是身为教师的一大幸事啊。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上专业发展之路,让自己不断成长,消除职业倦怠感并乐在其中才成为可能。
这所学校有70名教师加入新网师。大部分学员走进新网师后也感受到了教学的品质。有位研究生学历的学员在座谈中说
我觉得新网师的学习不同于一般普通的培训,网师的学习强度远远大于一般的远程培训和线下培训,甚至感觉高于我的在职硕士课程的学习强度。这学期刚开始不了解新网师,一下子选了两门课,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后来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每天的共读打卡,直播课还有完成作业,再加上平时工作也比较繁忙,小孩也小,一度时间觉得焦头烂额。现在已经不能做到天天打卡,但还在坚持上课和提交作业,坚持就是胜利。
新网师的课程设置不是以难度体现它的高度与深度,而是以它的专业性要求学员在学习中通过探究深度走向高度,从而铸就一个人的根本性的学习品质。通过高品质的研究性学习、沉浸式学习、经典啃读,将所学知识融入课堂实践,让学员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由此向珠穆朗玛峰挺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是的,过程确实需要付出,并且是坚持付出,但教育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就随之生发。
思考二:没时间学习?
老师们既要参与学校常规教研,又要带班代课,还要坚持学习党史,完成学校的许多其他工作,还要做好家务带好自家的娃。如果把这些事情分配在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单位时间内,确实是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再没有多余的时间。但作为新网师学员,首先需要在面对事实的时候,对新网师的学习有足够的认识。那就是,为什么走进新网师。不同的目的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认识有着不同的对“没时间”的解决方法。朱永新老师从小至今坚持早晨五点起床阅读写作就是很好的“有时间”的范例,所以他才能有“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的新教育理念。
思考三:作业既繁重又严格?
新网师学员的职业大都是教师,而且从小学到大学都当过学生。而今成为新网师学员,那就是双重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时,我们对学习是怎样认识的,对学生是怎样要求,就怎样面对自己的新网师课程作业吧。当然,前提是,走进新网师必须是把学习当作目而对待。因为只有把学习当作目的,才能够让学习在自己身上真正发生,学习真正发生后,才是自己的真正强大。在新网师的学习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思考四:每天打卡任务重?
新教育注重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专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所以才有了在审核学员报名时的“三千字个人阅读史”,才有了每年一度的“教育生命叙事写作”。而打卡,就是借助现代化的手机、电脑等写作工具要求学员随时思考,随时练笔,练自己坚持的毅力,把自己对课程的所思所想,在教学实践中的所作所为,给孩子们的所言所教等写在小打卡上。把小打卡的每天坚持写下来之后,每一位新网师学员都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李镇西老师在新网师讲的课程是《教育写作》,殊不知,他的教育实践就是在坚持写作中呈现给中国教育一个有情有爱有行动有思考的一个勇求索的真实教育人生。
思考五:所选课程与所教科目不对接?
新网师根据学员所代学科开设相应课程是当下需要和有待发展的课程开发。但从提升每位学员的从教基本素养、基本品质、基本能力的角度讲,根本性课程学习,根本性经典研读才是新网师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一位地理教师想从《教师阅读地图》中学到地理学科的知识,那只能说“地图”二字的含义给了这位地理老师的感觉是太过单一。如果在新网师的学习中没有领略到啃读经典的魅力;没有过批注文本的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的凝神;没有过对所读书籍中一句话、一段文字嚼了又嚼之后忽然开朗的兴奋,新网师于学员来讲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新网师课程除了与学科知识的对接,更主要是与学员生命的碰撞,是对每一位学员行走在教育人生路上朝向明亮那方的开启。
思考六:被看见?
本学期,新网师倡导讲师们、课程组长们、打卡点评员们确立一种“让每一个学员被看见”的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意识。旨在通过教学过程中关注与互动达成共识,激励、促进学员学习。作为新网师学员而言,应该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被关注,被看见;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看见和关注了怎样的讲师和讲师授课过程中怎样的师德与教学风格。新网师教师所具备的教学品质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他们是难得的在拥有高深的理论学识之下深扎教育一线实践的知行合一者。能成为在新网师讲师的系统课程指导下学习的学生,而不是听过他的某一次讲座的每一个学员,学习生涯是幸运与福分。简单地想着自己没有被看见,只能说明自己没有真正的看见自己。
思考七:选两门学科?
榆林中学的校训是“科学、民主、求实、创新”,校风是“怀天下、求真知、报国家”,教风是“厚德、敬业、善教、合作”,学风是“修德、质疑、探索、分享”。1903年建校以来,张季鸾、刘志丹、谢子长、高岗、郭洪涛、杜聿明、柳青、高景德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榆林中学培养出了众多的社会优秀人才证明着这所学校的办学品质和办学理念的落实。榆林中学是陕西省示范高中,作为这所学校的教师,如何在这个优越的平台上走出一个优秀的自己才是当下的现实。优越的平台和自己是否优秀可以互为,但不是必然。关键是自己怎样交代自己一个日日学、日日行、日日思、日日新的自己。相信,在市教育局的重视、关心、指导下,在新教育、新网师助力之下,榆林中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在这里诞生。
2021年5月18日
按照榆林市教育局的安排,上午九点我要和来自城区15所学校的30名新网师学员进行面对面座谈。座谈会前,具体负责全市新教育实验工作的樊军茂科长和我一起走进了分管此项工作的白万才副局长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大约有几十个参会证挂在那里,我脑子里蹦出三个词“眼界、格局、学习力”,一颗龟背竹的叶子繁茂到像一颗墨绿的大芭蕉树一样从书柜的顶部倾斜下来,我脑子里又蹦出两个词“情趣、品位”。
交流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从一线讲台一路走来的白局长对新教育实验在榆林市的全面展开源于对教师这份职责真诚的爱和满满的一腔教育情怀。他说,“只有教师的不断成长才有学生的健康成长,新教育实验的重点就是把老师们引上专业成长之路。我们要做就要实实在在的做,用课堂实践检验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我们是做文化的人,我们要有文化人所应有的文化品质和行走方式”。让我内心一颤的是白局把教育定位在文化的根基上去认识。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每个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首先应该是一名文化人的时候,教育才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
交谈过程中,樊军茂科长提出了让新网师专家走进榆林一线课堂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工作方案,白局长当场表示全力支持。于是,就六月下旬新网师在榆林举办一次公益性质的“构筑理想课堂 · 共读教育经典”研修班的活动达成共识,进入正式筹备期。
因为要上五楼参加新网师学员的座谈会,我起身向白局长告别,白局长站起来拿上笔记本说,我也去参加。我说,您是百忙,估计今天的座谈会得三个小时。座谈会内容在会后再给您汇报吧。白局说,这是我的业务工作,时间再长,也必须全程参加。或许是这把年龄让我脆弱到容易感动,或许是见过很多而这样的情形却是见的不多,我眼眶热到泪目而没有更多的语言。
九点开始,一上午的座谈直到十二点半,参会的老师们还是意犹未尽。我被榆林这块教育热土上的新教育实验者、新网师同学们的发言而打动。新网师学员、义工许钰梅是榆林实验中学的老师,因为是新网师义工,所以她更熟知新网师“主动积极,公益情怀、全力奉献、追求卓越,共同努力,自我实现”的义工服务精神。她一边聆听,一边主动承担起战地记者记录实况的工作。(会后她用了几个晚上加上双休日整理出的学员座谈时的发言视频,又做成汇总集锦短视频。小视频充分提现了本学期新网师提出的“让每个学员被看到”的教学理念,发在群里后让与会学员很受感动)。会后,学员们陆续把新网师学习感悟与座谈会体会发在群里的时候,是又一次相互学习的被鼓励,再教育。
榆林市横山区第三小学周丽老师,榆林市第四小学马彩瑞老师在散会后的第一时间就把会议纪要发在了群里。榆林市高新一小张玉梅老师以《看见与改变》为题审视了自己走进新网师后的学习进程。
榆林市第一小学张建娥校长说:
1、有一群尺码相同的人一起走在新教育实验的路上,尤其是年轻人,理论联系实际正在悄然发生。
2、自己的成长很多,尤其是养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惯,读完必写一段心得。打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必然。
3、用了一些小手段,比如奖励证书、学校大屏宣传表彰等方式,学校师生读书打卡写教育故事蔚然成风,涌现出四五位作家型教师!说写作文教学也有了种子教师。
4、困惑:没有形成系统的实验框架,不知道怎么整理为好!榆林市第一小学张治鲜老师说:
通过参加市教育局组织本次座谈会,我的心里不再纠结于自己的辛苦和没有时间,因为我被相同尺码的老师们深深地打动了。
无论是富有教育情怀的白局长和樊科长还是远道而来的郭老师,都令我深深地折服,身边的榜样力量——张建娥校长更是时刻鞭策我们前行。
正如樊科长所言,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需要情怀,正因为有了这种教育情怀,我们才会热爱这份职业,才会坚持自己当时的选择——践行新教育,加入新网师。
在践行新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之所以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不就是因为自己深爱这份职业,不想误人子弟,想要通过自己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带给孩子们更多吗?
作为一名军嫂,虽然现在母亲不再帮助我照看两个小孩,但是我经常跟孩子们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既然选择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值得去做,常鼓励孩子们说“值得做的事情,值得坚持去做,值得好好去做”,自己却因为眼前的一些困难而踯躇不前,难道不应该觉得惭愧吗?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领导的深切关怀和榜样教师的示范引领下,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一定会努力克服困难,挤出时间做这件正确的事情,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身体力行地带领孩子们践行新教育,获得新成长。
总是被新网师的老师们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他们令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种信仰,热爱是使人坚持的力量!
我们总向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但这种生活是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实现的,现在的我们正走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路在脚下,努力前行,总会抵达诗与远方。榆林市高新一小冯班莲校长说:
1、校级领导积极参加新网师学习,带头坚持读书打卡,引领教师们读书。在学校的读书打卡群中从去年初每天的20多人参与,到现在每天60多人参与。读书已经成为教师每天的一种习惯。
每周例会上的读书打卡点评已不再是语文老师的专例,人人轮流展示、分享,这是老师最专注,最兴奋的时候。点评教师除了反馈小结本周教师读书打卡情况外,将读书感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班级管理以及子女教育与大家分享,此时的会场的老师们人人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时伴着掌声。每周的坚持,欣喜地看到了老师们的变化,更欣慰的他们在不断地成长着,而且是幸福地成长着。
当然这其中有制度的约束和激励。……
这哪里是调研啊,这分明是榆林市的老师们给了新网师把工作做好的一个又一个合理性建议和把工作努力做到卓越的动力。于我个人而言,受到了榆林市新网师同学学习劲头的感染后,更加坚定了信念,继续努力做好新网师的服务工作,同时自己作为学生的学习一刻也不能松懈。
毛泽东主席说过:“要有正确的措施,就要做调查研究工作”。线上授课,线上与学员交流的是新网师的主要教学模式,是需要新网师和学员们一起建设的、落实新教育理念,落实每一门课程的预设的重点工程。线下共读,线下调研座谈,线下专家指导,线下高研班、交流会的组织既是走进一线、走近学员,了解实情,又是新网师向高品质发展的助力工程。无论是哪项工程,都需要了解实情,达成共识,夯实基础,过程中相互促进。
下午,坐在返程的动车上,一杯咖啡就着魏智渊老师最近出版的《高手教师》开始读书学习,认真批注。新网师人的生活方式就是见缝插针的读书学习。郝晓东老师说过,我们新网师人就是要把读书当作呼吸。
这本书让我对新教育理念又有了建立在底层逻辑认知上的了解和理解。
魏老师的代序《何为“新教师”》中写到:
2006年我正式加盟新教育实验,主要负责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这篇文章是2012年元旦,我为往时写的祝词,时隔多年,仍然能够代表我在教育专业发展方面的基本思考。【批注:任何事物抓住了根本,就抓住了发展的主线。新教育的理念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认知基础上的,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围绕新教育基本理念,创新方法,具体落实。】
新教师不是指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而是与新教育的理念、愿景、价值观相适应的教师。作为一场有自己鲜明立场的教育实验,新教育必定有自己的方向,【批注:方向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者的自由人”。读这句话的理解是在学习与行动中一点点加深的】有自己关于理想的教师的想象。新教师就是对这种想象的尝试描述。这种描述始于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
①新教师是有着自觉的文化根基,并对教育拥有信仰的教师。
②新教师是终身学习者,甚至可以说学习已经内化为新教师的类本能。
③新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奋斗,而必然的是合作者。尺码相同的共同体,是新教师生长的土壤。
④新教师的发展有共同愿景,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形而上的所谓终点,只能说新教室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不断的,在自身处境中实现最可能包括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可能性,这个过程是没有终点的。
⑤新教师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有比较强的生命叙事意识。新教师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不断的书写的过程,并力求将无意识的书写变成有意识的书写,再将有意识的书写内化为无意识的书写。这种书写并非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在不断的编织中进行,与学生相互编织,与书籍或者说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相互编织,与共同体相互编织。在不断的抉择中,选择属于自己的词语,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批注:新教育实验在全国由点到面的开始实践至今20年,新网师从起步到今天也十年有余,新教师在希望的教育田野上,在尺码相同的共同体新网师学习中,队伍在壮大,卓越者在涌现。我作为新网师中的新教师,有幸能行走在知行合一的路上。学习与年龄无关,活到老学到老才是生命的质量。】
回到家,老公说离开家一天半的时间里,光动车就坐了十个小时,你是逞强还是真不累?我调侃说,我给你念一段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吧,那就是说我呢。你不听?那我自己念给自己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烦躁,精疲力尽。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却是一种很大的享受。
落笔的时候,正好看到白万才局长在星期天休息的时间里写在QQ空间的感悟:
是啊,新教育实验已经是星火燎原,新网师工作的发展在全国有着这般对教育深度理解,事业型、专家型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走向卓越可期,取的更好的成效可望。
落笔的时候,恰逢袁隆平先生永远离开我们的第二天。看到郝晓东老师发在朋友圈的“早安新网师”如是说:
新教育实验,新网师不正是行走着一条持之以恒的教育求真之路吗!新教育实验人、新网师人就是以日以年,以滴水穿石的精神聚焦在“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要点上。农业需要专业、专家,教育更需要专业、专家。值得欣慰的是,此行在陕北榆林让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青教师走上了专业发展之路。
2021.5.23午夜于西安金泰假日花城悦园
相关推荐
欢迎扫码关注新网师视频号↓↓↓
明早五点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